非遺展示:聊城高位截肢農民楊乃讓和他的降獅舞

項目介紹

「柳林降獅舞」因流傳於山東省冠縣柳林鎮南街而得名。是清朝初年從原堂邑(東昌府區堂邑鎮)縣城傳到此地的,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有故事、有人物、有道白,表演獨特,伴奏恢宏,在眾多「舞獅」中獨具一格,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降獅舞的確切淵源已無法考證,只知道其組織名為「降獅會」,是群眾自發組成的演出團體。降獅舞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娛神,多在廟會上進行演出,年關時節也表演降獅舞自娛自樂。

舞蹈特點

柳林降獅舞的獅頭為「面具型」,而不是常見的「頭盔形」;後身蒙布,上綴獅毛。雖說是「獅」,但額頭正中又有一「王」字,又明顯有「虎」的特徵,而舞中的人物稱之為「無名歹獸」。

降獅舞有簡單的情節,說是一個外地「回回」,為了為民除害,手持「靈芝草」、「倒心鉤」和「八卦陰陽旗」,追蹤、查找、相鬥最後降服一對「歹獸」的故事,類似於戲曲中的「折子戲」如「武松打虎」。

Advertisements

各種舞蹈動作均沿著這條情節線進行表演,有「踩鼓」、「查蹄印」、「丈量獅子」、「轟獅子」、「撒旗子」、「撒球子」、「單咬」、「雙咬」、「踩四門」等。

降獅舞的樂隊非常龐大,樂器有有大鼓4面、鑔4副、鐃4副、大鑼2面、二鑼1面。 這些舞蹈均在雄壯、宏大的鑼鼓伴奏中完成,場面十分壯觀。

降獅舞中的「回回」在場上頭戴面具,身穿戲服,手持八卦陰陽旗,靈芝,有「獨白」,還有和樂隊人員之間的「遞話」(對白),內容主要是交代情節。

他是一位普通農民,一條腿高位截肢,靠假肢行走。十幾年來,他卻憑著不懈努力,成為地方性傳統舞蹈、山東省 省級非遺項目柳林降獅舞的代表性傳承人,他還進校園培訓了3批學生,上百名孩子能熟練掌握降獅舞技能,他就是楊乃讓。

Advertisements

「我要去學校教孩子打鼓了。」12日下午3點左右,被「柳林武訓希望小學中心校」聯校聘為校外輔導員的楊乃讓,要去教授學生們「柳林降獅舞」。

楊乃讓說,「柳林降獅舞」來源於一段西域回回俠士降服獅子的神奇民間傳說。故事雖無從考證,但今天的柳林降獅舞,卻是以其間爭鬥作為情境再現,加上鑼鼓配樂匯演而來的。

上世紀60年代,一聽到柳林鎮街面上「降獅舞」的鼓點,兒時的楊乃讓便忍不住和同伴們追上前去,在他記憶里踩街舞獅壯觀華美,鑼鼓節奏粗獷震撼。而這曾經記憶里喧天的鑼鼓聲聲在他的夢中迴旋了三十多年,直到2002年,40歲的他追尋著兒時記憶里的誘人的鑼鼓,走上了探尋「降獅舞」之路。

因一次意外,楊乃讓失去了一條腿。靠擺地攤、經營書屋等,他得以維持日常生計。2002年,在他著手去整理挖掘柳林「降獅舞」時,從事過表演的藝人們都已七十多歲,服裝道具散失殆盡。面對著種種尷尬,他選擇了堅持,而這種堅持恰恰讓他穿上了「舞鞋」,再沒能收住前行的腳步。

緣起:四十歲時開始挖掘、學習

搶救:「降獅舞」沉寂30年後再起舞

2002年,柳林「降獅舞」的青年人學藝者甚少,而從事此藝的老人往往舞蹈與配樂不能兼習,且年事已高,幾近「人亡藝絕」,舞蹈的學習與傳承迫在眉睫。

楊乃讓與本族楊乃毅、楊乃富等眾兄弟商議,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挽救先人絕技。他們歷時近一年,漸漸把「降獅舞」的舞步、對白、鑼鼓經及道具等做了較為完善的搜集與整理。楊乃讓回憶說,第一批表演道具是在當地敬老院的一位長輩那裡找到的,主要有「回回面具」和「獅子頭」等。

資料整理完畢,接下來就是排練。排練說起來容易,可是單憑對舞蹈的熱愛或資料整理時的刻苦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是道具的購置與修復,鑼鼓與服裝的採辦,當時並不富裕的楊氏兄弟毅然湊了兩萬多元。其次是人:誰來演,怎麼演?在當地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經過百般勸說與協調,終於組織了老藝人與青年愛好者。

2002年12月, 楊氏兄弟帶領全村父老,以沉寂了30年的「降獅舞」震天鑼鼓的重新響起回報了那片養育他們的熱土。

傳承:做校外輔導員教授在校學生

自此,楊乃讓便將「光復民族藝術,重振獅子雄風」作為使命。十三年來,他潛心為學,不僅系統地將其歷史淵源、民間傳說、舞步與鑼經鼓譜等口傳身授的經典整理成冊,建立了體系檔案,而且對「降獅舞」技藝做了一系列改革創新。

楊乃讓非常重視項目傳承人的培養。2012年他被「柳林武訓希望小學中心校」聯校聘為校外輔導員,目前已培養了3批學生,能熟練掌握技藝的孩子達上百名。在冠縣柳林南街村,借鄉民農閑時,他也是廣泛動員、熱心傳播,目前僅當村村民中就有近60人能熟練掌握「降獅舞」基本技藝。

「近年來在省文化廳及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扶持下,降獅舞漸漸走出柳林,重新登上中國傳統舞蹈的舞台,五湖四海的舞蹈愛好者慕名而來。目前,山東藝術學院的孩子們正在以項目為主題編寫《遺失的美好》一書,而有的碩士生特意以『柳林降獅舞』為論文課題;而聊城大學藝術系的龍獅隊已把柳林降獅舞設立為他們的『社會實踐基地』。」此間他的喜悅溢於言表。(來源:齊魯晚報 文/片  凌文秀 通訊員 王偉)

姓名:楊乃讓

項目名稱:降獅舞

項目級別:省級

代表性傳承人級別:省級

主要傳承活動和取得的業績:

2002年,與本族弟兄楊乃毅,楊乃付(已故)開始整理挖掘幾乎失傳的柳林南街「獅子會」,我走訪十幾位老人,整理出故事的來歷,歷史淵源,並在當年春節湊錢一萬四千餘元,購置全部鑼鼓,服裝,道具開始演練,讓古老的鑼鼓重新在古鎮響起。

降獅舞在柳林南街流傳了300餘年沒有留下一點文字記載,於是我利用老藝人的錄像,在電腦上用土辦法創作出降獅舞的六大段鼓譜,放大張貼后讓我們村上的十幾位年輕人熟練的能打下全部鑼鼓。

2012年被省文化廳批准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年批准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降獅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4月柳林鎮聯合校下聘書聘請我進校傳承授徒,至今已經五年多,一百多名學生基本能熟練敲打下降獅舞的全部鑼鼓。

每年春節,元宵節都帶領大家參與各項文藝演出活動;因為降獅舞的鑼鼓300年來全靠口口相傳,沒有留下來文字譜碟,我根據三位老人「楊士新,楊光丙,楊士道」的全套鑼鼓師範,在電腦前用土辦法整理出六大段鑼鼓經,靠著這套鼓譜,帶動了我們 村幾十人學會了這套鑼鼓,武訓希望小學四批,近百學生能熟練敲打降獅舞的鑼鼓。

2003年12月聊城電視台「水城故事」播出了我的專題傳承故事;

2004年2月冠縣電視台「百姓生活」播出我的一期傳承經歷;

2006年3月聊城電視台非遺展播欄目聲音--播出我的專訪節目

2006年11月帶領降獅舞成員赴河北清河演出

2015年5月8日《中國文化報》文化人物專版以「覓舞,救舞,傳舞」為題刊登了報道並配發了大幅彩照。

2016年冠縣的春節晚會上,帶領20名學生在「鼓舞生輝」節目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非遺降獅舞的風采,獲得空前好評。

2016年3月由山東省民俗舞蹈專家龐寶龍教授主編出版的《山東省舞蹈志上下卷》收錄了「降獅舞」。。。。。。

2012年由山東省文化廳頒發了「降獅舞省級非遺傳承人證書」;

2011年3月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農村優秀文化團隊」證書;

2012年3月柳林聯合校下達聘任證書;聘任為傳承非遺校外教師。

2012年7月獲得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傳承人培訓結業證書;

2015年3月榮獲聊城市文廣新局舉辦的首屆民俗文化節民樂展演「最佳風采獎」證書

2011年3月獲得山東省文化廳頒發的「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證書;

2015年9月降獅舞作為民俗儺舞被收錄非遺調研專著---《我的家鄉我的舞蹈》魯西南卷;

2016年降獅舞被收錄由山大藝術系民俗舞蹈教授龐寶龍教授主編的「山東省舞蹈志」(上下卷)一書;

2015年3月降獅舞鑼鼓獲得民俗展演「最佳風采」證書

2016年2月降獅舞的「舞獅」「鑼鼓」雙雙獲得由聊城市宣傳部,文化局主辦的慶元宵民舞展演中的「最佳表演」證書;

2016年10月獲得聊城電視台,水城達人秀欄目海選中,「特殊奉獻」獎勵證書

2017年2月獲得聊城市宣傳部,文廣新局元宵佳節匯演「優秀表演獎」證書;

傳承人楊乃讓師傅雖然是一位殘疾人,但身殘志堅,雖然已54歲,仍舊拖著殘疾的雙腿堅持著「非遺進校園」的傳承工作,同時對於文化部門開展的各項展演活動都積极參加。他的這種專註非遺傳承工作的精神受到了很多媒體的採訪,受到了大眾的讚賞。並且於2016年受邀在「齊魯非遺大講堂」授課,獲得專家好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