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富國夢——讀《史記·貨殖列傳》筆記之一

《貨殖列傳》為《史記》一百三十篇中倒數第二篇,而最後一篇是《太史公自序》,《貨殖列傳》實際上就是壓箱底之作,潘吟閣說「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傳》,可算未讀《史記》」,洒家深以為然。本文是我大學時讀《貨殖列傳》的札記,逐句分析,【】中的文字,是洒家的札記,其中也多處引述別的著作。待全文解析完畢,我再闡述千古文人富國夢的問題。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至治之極,說白了,就是烏托邦,歷史上的烏托邦,有的是「老死不相往來」,有的是你來我往直到斗死,可謂各有各的精彩,不過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民」都很聽話,是十足的順民。而把生龍活虎的人變成死氣沉沉的順民,方法之一就是「塗民耳目」,不過,這終究是難以長久的,因為「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對追求「完美」的「至治之極」問題,彼得•德魯克在其回憶錄《旁觀者•拉波尼這一家》中的一段話,或許能引人深思:

」他們的挫敗,象徵著近200年來,從法國大革命以來,西方人追尋的落空——亦即追尋一中完美的『公民宗教』,或是追尋一個十全十美、或是完善的社會,卻不得其果。」……「我則願意以一個充裕、能讓人忍受且自由的社會取而代之,也就是我在《工業人的未來》一書中提到的。……這個社會也許是我們所能希冀的最好的一個。我們可以借著付出一點代價,亦即藉由市場的分裂、分隔和疏離來維繫自由。為了個人,衝突、冒險,以及走向多元化等代價也是我們可以付出的。在這樣一個社會或許我們可以小惡,而不以大善為主要的考慮。這可能指社會以及人間善惡諸神已成為次要,社會組織也不再重要,正如『完美的宗教』在日漸凋零的社會時代里一樣,已不再引起爭議。」……「在『完美的社會』這種觀念仍主宰一切的今天,要追尋這種社會,可能使我們的世界陷於無法容忍,完全失去自由,或是引發自我毀滅的戰爭。……因此拉波尼這一門英傑尋覓的超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另一個選擇,最後遭到失敗,也許就是預示著『完美的社會時代』的結束。」

在讀到《鏈接:網路新科學》一書之後,對老子這段話,又有了新的理解。該書中有一章叫《小世界》,說的是隨著鏈接網路的擴張,世界變平了,與外界的鏈接越來越方便,與此同時,原本存在的一些分隔也會加深,形成很多大世界中的小世界,同一屬性的小世界之間,「天涯若比鄰」,不同的小世界之間,正如老子所言,「老死不相往來」。】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易經•繫辭下》里記錄了人類早期的市場,「庖犧氏沒,神農氏出。……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今天我們看大商場和淘寶的感覺,也是如此吧。如果把商品交流分解為物流、現金流、信息流三部分,早起的市場,是三流合一的,而到了今天,這三流已經可以完全分離,在不同的時空運行,也就產生出了全新的商業模式,這是連接性的持續收入可以產生的前提。】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埶能之榮。

【太史公特彆強調「詩書」二字。物慾橫流,不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人心不古這樣的話,可以休矣。「物慾」既然是流,就不能堵,只能疏。】

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動之以情,曉之以義,有時候不如施之以惠管用。】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去掉「其次」等字眼,這幾句話意譯如下:自然放任,因勢利導,道德教誨,制度和法律整治,與民爭利。到目前為止,宏觀經濟的調控方法也不外乎就是這幾條,只是具體的措施在變化而已,而且從經濟發展史來看,太史公這個排序,基本難以動搖。不論怎麼變,「最下者與之爭」都是不刊之論,與民爭利的手段,主要兩種,一是徵收繁重稅賦,剝奪人民的收入;二是國家自辦企業,直接進入市場爭奪利潤。稅收過重會摧毀市場,國有企業則會扭曲市場。市場被摧毀的會直接引發政治危機。國有企業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滋生腐敗,往往名為國有,實則為國之蠹蟲。我近來創業,又有新的體悟,就是五種管理的不同境界不僅僅在宏觀領域適用,在微觀領域也同樣適用,比如企業、非盈利組織的管理,甚至是家庭教育和個人的自我管理,「上者任之」,正如孔子所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與管理者的五種境界相對應的,是管理者的五種處境,「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管理體系中,可對照看看自己處在什麼什麼境界。】

夫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以上一段文字,講分工和財富的來源,字字珠璣,黃鐘大呂,足堪媲美《國富論》之精髓。《國富論》的直譯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應該簡稱《民富論》,民為國之本,而非反之。】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生產要素這一重要的競爭力之源進行重估,提供了兩種新的分類方式。「第一種分類方式是將它們分為初級生產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級生產要素(advanced factor);初級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人工與半技術人工、融資等;高級生產要素則包括:現代化通信的基礎設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學研究所等。」「初級生產要素已不再重要,主要是因為對它們的需求減少,供給量卻相對地增加,而且跨國企業已能通過全球市場的網路取得這些生產要素。」邁爾爾•波特進一步分析:

「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還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在實際競爭中,豐富的資源或廉價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資源配置沒有效率。人工短缺、資源不足、地理氣候環境惡劣等不利因素,反而會形成一股刺激產業創新的壓力。國家匯率持續升值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果。不利的生產要素使企業的競爭優勢升級,更能持續。」

這和吉姆•柯林斯的「優秀是卓越的大敵」不謀而合,且更進一步。而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無偉男」。就春秋戰國的情況而言,土地資源、人口等是初級生產要素,而掌握紡織技術的人、商業通道則是高級生產要素。建立在高級生產要素之上的競爭力,獨領風騷,是建立在初級生產要素的競爭力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瑞士等國的繁盛,日本、韓國的經濟騰飛,也是如此。而中國的所謂的資源優勢和人口優勢,除了養肥了一群蠹蟲之外,就是讓國家深陷初級生產要素的泥塘,在「資源詛咒」中不能自拔,在國際競爭中淪為後手,只能亦步亦趨。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均受制於初級生產要素優勢滋生的惰性,舉步維艱,路漫漫其修遠兮。】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齊國引領當時的時裝潮流,而其他國家的「哈齊族」甚多,齊國綠卡極為搶手。齊國已經在經濟優勢之上建立起文化優勢。如果一國在經濟上沒有優勢,其文化最多被獵奇者興起時賞玩一番,而難以有大作為。文化的傳播,若沒有經濟作為先鋒,勢必行之不遠。下文的「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就是一個例子。某種文化如果完全無益於民生經濟,則其衰微,可以說是必然的。】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

【管子,是由江湖而廟堂;後文將提到的范蠡,師承計然,興越滅吳之後,則由廟堂而江湖。從效果來看,武人治國、文人治國,皆不如商人治國,只可惜戰國之後,沒有這個施展空間了。國,或曰政府,就功能而言,不過是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機構,而商人,理所當然是此中能手。只可惜,不論是在江湖還是廟堂,商人的地位都每況愈下,只能在夾縫裡騰挪,偶有綻放,也慘遭璀璨。吳曉波的《浩蕩兩千年》是一本簡約有趣的經濟史,可以一看。此外,管仲開創國有經濟之先河,取得了極佳的短期效果,打開了「與之爭」的魔盒,國企的存廢問題,爭論幾千年,沒有定論,國企改革至今還是個棘手的難題。】

思考題:管仲不僅僅開國有經濟之先河,他還開設「女閭」,也就是妓院,是官方妓院的祖師爺。那麼問題來了,性交易合法化的利弊各是什麼?掃黃會有效嗎?

寄居天地都是客,遍覽河山只為心。歡迎關注客心空間微信kxspac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