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的九大謠言!

長期穿紙尿褲會導致男寶寶生育能力下降?

兒子快1歲了,之前一直使用紙尿褲。最近我發現,兒子穿過紙尿褲后「小雞雞」變得紅紅的。聽說長時間穿紙尿褲會導致男孩將來不育。這是真的嗎?

真相是這樣的!

寶寶生殖器變紅很可能是因為紙尿褲里的溫度過高,被捂得起了紅痱子,只要及時給寶寶換上乾爽的紙尿褲,就不會對他的生殖器發育造成影響。如果總是紅紅的,應該讓醫生檢查一下,等恢復以後再徵求醫生的意見是否能給寶寶繼續使用紙尿褲。

網路上曾流傳有這麼一個理論,說特別是男孩,如果局部溫度過高,就可能會影響生育,實際上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一定要知道,寶寶尿便排出來以後,陰囊局部溫度就會變成室溫水平,不會一直處於高水平的,所以家長不用那麼緊張。而且,無論是使用布尿布還是紙尿布后,都會提高陰囊內的溫度,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說明使用紙尿褲與男性不育有關。

每次為寶寶更換紙尿褲時,先清洗小屁屁,再用棉布擦乾,然後讓寶寶躺著玩一會兒或者抱抱他,讓寶寶的屁屁能有個通風透氣的機會。前提是,保證室內溫度適宜,不要讓小寶寶著涼。

寶寶走路晚,肯定發育有問題?

小侄子、侄女都是在1歲之前就學會了走路,聽說我小的時候也是11個月就會走。可如今女兒都快1歲2個月了,還沒有學會走路。這真的讓我很擔心,她會不會身體發育方面有問題呢?

有些媽媽一看別家寶寶才11個月都會走了,曬照片了,自己的寶寶1歲了還不會走,急得不行。有這種想法的父母通常好勝心比較強,喜歡攀比。其實,只要寶寶在其他動作發育上沒有出現異常,比如可以坐得很穩,而且爬得也很好,那麼就不用擔心他在走路上會出現什麼問題。學走路也有早晚,只要寶寶在16個月左右學會了走路,那麼都屬於正常的。

看下面這張表:這是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發布的正常兒童大運動發育歷程圖。

清晰明了,看見沒?獨立行走在8——18M區間,也就是說一歲半之內都正常!都正常!

不過要提醒爸爸媽媽注意的是,如果寶寶18個月齡了還沒能邁出一步,最好去醫院檢查。

抗生素的副作用太大了,千萬不能用?

2歲的陽陽最近老感冒,還被支氣管炎糾纏上了。這不,醫生又是讓口服頭孢類抗生素,又是輸液了好幾天。都說抗生素副作用強,不能給寶寶隨便用。這可怎麼辦?

眾所周知,給寶寶濫用抗生素當然不好,不過,抗生素並非像媽媽們所想象的那麼恐怖。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治療細菌感染,就必須按醫囑給寶寶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用量和療程要依照寶寶病情的輕重程度來決定,父母切記不要頻繁換藥或擅自停葯。一種藥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隨意換藥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延誤治療。另外,如果看到寶寶病情有好轉就自行停葯,實際上細菌還沒有完全被殺死,「殘餘部隊」就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增強了對抗抗生素的能力,耐葯的細菌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醫囑。反覆、過於積極地使用抗生素,不但讓身體的免疫力得不到鍛煉,還會殺死或抑制體內存在的正常細菌,導致機體的抵抗力下降。

哪些是抗生素?

抗生素是比較大的概念,包括抗菌素,抗腫瘤,抗免疫的三大門派。我們常說的抗生素一般是指抗菌素。抗菌抗菌,顧名思義就是

對抗細菌

常見的八類抗菌素是:(重點看藍色字)

青霉素類:如青霉素G、青霉素V、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等

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氨苄、頭孢拉定、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

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羅紅霉素、阿齊黴素、乙醯螺旋黴素等

氨基糖苷類:如鏈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

四環素類:如四環素、土霉素、 強力黴素等

氯黴素類:如氯黴素

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

磺胺類:如復方新諾明

除了名字,說明書里還會看到這樣的的套路話術:「本品適用於下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就可以斷定是抗生素了。

凡是抗生素類的葯,名字都比較有特點,看到黴素、菌素、西林、頭孢、硝唑,沙星、磺胺、培南、環素,基本是抗生素沒跑了。

果蔬中大多含有激素,會催熟寶寶?

現在的蔬菜和水果大多使用催熟劑,擔心寶寶吃了會性早熟,每天為吃什麼可費心了。每次挑選蔬菜和水果都盡量挑選個頭兒小、長相不好看的,聽說這樣的果蔬激素含量少,有利於寶寶的健康。

蔬菜和水果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確實比較普遍,由於擔心殘留激素會間接作用於人體,不少媽媽有意挑選長相不佳的果蔬。事實上,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在結構上差異很大,前者只能作用於植物體,並不會催熟寶寶,而且只有大量使用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研究也發現膳食中能量、脂肪、動物性蛋白質比例比較高的寶寶,傾向於較早成熟;而膳食中植物食品多、纖維高、脂肪少、能量低的寶寶,成熟相對晚一些。比如,素食的寶寶通常發育較晚,常吃粗雜糧的寶寶也不容易早熟。一般來說,在蔬菜種植過程中適量使用國家允許使用的生長素,產出的蔬菜對人體不會有害。

在正常使用情況下,植物激素進入蔬菜體內會隨著新陳代謝的進行逐漸降解,在蔬菜內的殘留量很低,即使有微量殘留,在煎炒烹炸的過程中也會被破壞掉。

出牙晚,說明寶寶缺鈣了?

都說寶寶6個月長牙,可我的寶寶都快8個月了,小牙卻沒有任何動靜。搜索了好多資料,網路上說出牙晚等於缺鈣,最近我開始使勁給她補鈣劑和維生素D,希望可愛的小牙早點兒冒出來。

寶寶乳牙萌出是有一定的順序的,先是下頜兩顆門牙、上頜兩顆門牙萌出,隨後依次是側切牙、乳磨牙、乳尖牙,最後長出第二乳磨牙,大約在兩歲半前寶寶基本能出齊20顆乳牙。另外,寶寶乳牙萌出時間也有差異,但出牙晚跟缺鈣無關。胎兒期牙胚即已形成,出生后再不斷生長、萌出、成熟,整個過程都非常個體化。有統計資料顯示:出生后5個月前開始長牙的佔10%、7個月前長牙的佔50%、10個月前長牙的佔90%。出生后10個月還未長出牙的嬰兒,約佔10%。

每顆牙都有最早和最晚萌出時間,可以參考下面的表格。

寶寶出牙時間表

從表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哪顆牙齒,最早和最晚萌出的時間相差還是蠻大的。

如果寶寶發育、發展正常,沒有特別的疾病,即使開始長牙多少晚些也不必擔心,方便的時候可以去接受一下體檢。

身高一旦落後以後再也追不上了?

兒子現在4歲了,他和同齡小朋友比身高時,總是要矮一些,這註定寶寶以後是矮個兒嗎?多補鈣管不管事?真是奇怪,我和他爸都不矮啊,他身高怎麼會落後呢?以後是不是就再也追不上了?

媽媽們都喜歡讓寶寶比身高,自己寶寶個兒高就知足,個兒矮則擔心不已,寶寶的身高儼然成了不少媽媽的心病。殊不知,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男寶寶和女寶寶的生長規律更不一樣。寶寶可能暫時落後一點,但只要在正常發育範圍內就無須擔心。過度補鈣,相當於拔苗助長,反而容易導致寶寶骨骼提前老化、閉合,最終會影響寶寶長個兒。

科學研究表明,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是促進人體長高的關鍵,營養、運動、睡眠、心情等都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人體的長高是骨骼延長的過程,骨骼生長的根本原因是骨骼生長板軟骨細胞的不斷增殖骨化使骨骼延長。生長板軟骨細胞的增殖並不是一直持續的,男孩骨齡在14-16歲,女孩骨齡在14-15歲時,生長板軟骨細胞停止增殖,骺軟骨完全被骨組織取代,身高的增長停止。

對於寶寶身高,家長要有淡定理性的心態。但是,如果寶寶身體健康,飲食也沒有問題,但身高仍然增長緩慢,比如1年身高增長不足5厘米,那麼,就需要及時帶寶寶去做相關檢查。

寶寶經常感冒,肯定是免疫力低?

3歲的桃桃春天剛送去幼兒園,從那以後,她幾乎每隔一半個月就要感冒一次。寶寶一生病就特別折騰人,她是不是免疫力低下啊?

2~3歲的寶寶自身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再加上入園第一年心理上的不適應,如果照顧得稍稍不周,就會常常生病。一般來說,嬰幼兒一年發生6次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感染會逐漸減少,尤其是等寶寶上了小學之後,抵抗力會逐漸增強,生病機會減少。因此,寶寶經常感冒並非免疫力低下的結果。家長最忌諱的做法就是,一旦寶寶患了呼吸道感染,就選擇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免疫增強劑,這樣非常不利於免疫系統的成長,反而會帶來損傷。

不妨讓寶寶的免疫系統多見見世面,比如,多帶寶寶到外面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接觸冷水,即人們常說的「三浴」鍛煉,寶寶的免疫力會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不斷「成長」起來。另外,要給寶寶足夠的營養,少用抑菌或者消毒產品,經常使用這類產品,只會讓寶寶的抵抗力變得更弱。

寶寶平常多動,就是患上了多動症?

3歲的牛牛非常愛動,一刻也閑不住,總是喜歡把積木搭高、推倒,再搭高、再推倒;喜歡把茶几的每個抽屜逐一拉開、推上,不斷重複……很想知道,他是不是患上了多動症啊?

寶寶活潑好動,就懷疑多動症,有點小題大作。像牛牛這種情況,很可能只是單純的活潑好動。因為3歲的牛牛正處於「動作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寶寶對動作十分感興趣,喜歡不斷地操作某一物品或重複某些動作。而多動症的診斷主要根據老師及家長提供的病史,並結合臨床評定結果,包括體格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和精神檢查等,才能得到最後的診斷結果。也就是說,動作敏感期是每個寶寶必經的階段,多動症是部分寶寶的特殊表現。動作敏感期的寶寶在操作物品或重複動作過程中,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這也是多動症寶寶所不具備的特徵。

如果懷疑寶寶有多動症的表現,建議帶寶寶去專業的兒童精神科,請醫生來排除多動症的可能性。

寶寶平常多動,就是患上了多動症?

女兒現在8個月了,最近我觀察她,發現她經常抓耳朵,甚至用手指摳耳朵裡面,有時還拍頭。我好擔心,她是不是患上了中耳炎?

寶寶經常抓耳朵,甚至用手指摳耳朵,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方面可能寶寶發現耳朵這個東西他能抓住,而眼睛不容易抓住,覺得這樣比較好玩,耳朵在他眼裡就好比是玩具。另一方面,寶寶經常抓耳朵很可能是他覺得耳朵有點兒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在於寶寶兩個內耳發育不成熟,出現平衡上的輕度異常,他會老覺得裡面有東西,如同成人乘飛機后,感覺耳內有異物一樣。可以經常帶寶寶玩轉椅和鞦韆,通過這些鍛煉可以促進他兩個內耳的均衡發育。隨著寶寶的成長,雙內耳功能會逐漸對稱和完善起來。

如果寶寶在揪耳朵的同時,還伴隨著發熱、愛哭鬧、食慾降低,甚至耳朵中流出黃色或白色的液體,就有可能是患上了中耳炎,家長應該及時帶寶寶就醫。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