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啟蒙教育,你怎麼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一塊玉若不加以雕琢,則不能成器,寓意著人若不加以教育,就不能開發他的潛能,使之成才;

人若不學習,便不懂得道理

古人的話告訴了我們「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天下父母的心愿,關心孩子的成長,可有些家長苦惱道:「我家孩子不聽話」、「我家孩子很笨」、「我家孩子有點(很)叛逆」......

為了避免「恨鐵不成鋼」,我們要認真做好的就是「啟蒙」。


看看古人如何看待教育?

(一)荀子在《勸學》中指出了千古流傳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這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對孩子的啟蒙一點一滴積累,積少成多,自然成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與父母息息相關。

Advertisements

啟蒙教育,從小抓起

(二)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們來分析一下:

(1)傳道:傳授道理、道德、道義;

(2)授業:傳授學業、知識。這是當今老師的主要「」職能;

(3)解惑:解除、解開困惑。「困惑」也包括生活的困惑和學習的困惑。


「授業」(學業)重視,「傳道」(處世為人之道)也不可忽視

  • 當今孩子學業繁重,老師能儘力的是「授業」,各科老師傳授學科課程知識、抓考點,讓孩子能考高分、考上名牌學校。

  • 然而,「傳道」,由於學業學科多、時間緊張,對於今天的老師來說,能做的遠遠比「授業」少。

  • 因此,「解惑」也多數只能「解學業之惑」,與學習考試無關的困惑,老師無法一一解答。

    Advertisements


這樣一來,「傳道、解處事之惑」的重任就降在父母家長身上了。

孩子在成長中,除了學習之惑,必然會遇到其他困惑,父母若沒有建立好彼此之間的溝通,

困惑將會壓抑著孩子,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傳道」之師


關於「本性」的問題,古人也有至理名言

(1)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句話雖然往往被用在貶義的語境里,卻揭示了一個道理:

人的本性一旦形成,就難以根本上改變。

(2)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亞聖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要經過後天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向善。

其實,「性善論」也好,「性惡論」也罷,家長要做的自然是為了孩子好,使之向善,使之成才。

本性若塑造得好,又何必「移」?


常言道,「學好需三年,學壞只三天」,足以體現啟蒙時機的重要性!

那麼,啟蒙教育如何抓?從何時開始呢?

看看古人的啟蒙教育何時抓起?

古人言:「教兒嬰孩」,

可見是,古人的啟蒙教育從嬰兒就開始抓起,雖說不上「胎教」,「早教」卻是有的了。

從小抓起,從「自然人」到「」社會人

孩子呱呱墜地,最初只是個「自然人」

啟蒙教育的意義就在於:使其成為「社會人」,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


好的家風,能給家中後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準則。

古往今來,不乏一些家庭有「家訓」,近年我們國家社會上也掀起「家風」熱潮,

告誡子孫後代的著作:

《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等;

古代兒童成長曆程的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家詩》、《弟子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啟蒙之道,幼起本性

從小就重視啟蒙教育,就可以從本源上引導孩子形成性格,

只要把孩子培養成善良美好的本性,「本性難移」就是件好事情了呢!

古人告訴我們:

  • 啟蒙教育要從「嬰孩」時開始抓起;

  • 啟蒙教育要意識到「人的本性」,「本性難移」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 啟蒙教育勿一味追求孩子「多才多藝、學習成績優異」,有才也有「德」,才能正確施展其才;

  • 啟蒙教育,「傳道」之重任,父母要勇於主動、承擔起來。

孩子本性塑造、形成好了,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就會給家長們減少許多煩惱。

「爸比媽咪,我會是個乖寶寶「

啟蒙教育,您怎麼看?有什麼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呢?(歡迎評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