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廚房必備,你想過它真的能吃嗎?

你們都不了解「味精」就詆毀它,這樣對「味精」真的公平嗎?

你哪裡知道,沒有味精可能就沒有所謂的「中國美食」好嗎!(真是好大的一個坑坑~)

要了解味精的出現,還得先從日本說起,嚓!沒錯又是這個讓我們又愛又恨的日本,東亞文化古代看中國、近代看日本,同意嗎?

為什麼要發明「味精」這種東東?

關於吃,就味覺本身,東方人就領先西方上千年(沒考證,概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鮮味」(英文:umami) 1985年才獲得國際公認,被列入五大基本味道:酸、甜、苦、咸、鮮。是的沒有辣好嗎!辣是感覺的刺激不是味道。

味の素被發明之後,愛鮮的中國人自然不甘落後,吳蘊初的天廚味精廠隨後也創立了。20世紀30年代后,除了在烹飪中使用醬、醬油和湯汁以外,中國廚師(尤其是南方廚師,以前他們只用白糖來提鮮)也開始使用味精了。

Advertisements

味精,其實就是把鮮味如鹹味一樣工業化了,形成了可以購買的味道。

「鮮味」從何來?

鮮味,是蛋白質的信號,它存在於各種天然食物當中。含蛋白質多的食物通常會給人們帶來鮮味,比如魚、魚湯、肉、肉湯、蝦蟹類、蛤蜊等等,都有大量的鮮味成分滲出,這些鮮味成分不是一種東西都可以概括的,氨基酸、含氮化合物、有機酸等等都有。味精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谷氨酸鈉。

糧食、蔬菜中當然也有,菌類是蔬菜中表現最明顯的。糧食中的明顯案例是清酒,大米經發酵而來,經常聽到日本人形容好喝的清酒有「旨味」,意思就是鮮味。

味精拯救了中華美食!

味精的出現恰恰在某種程度上拯救了中華美食,為什麼這麼說?古代不說,了解近代史的肯定知道,中國可不是一個食物充足的國家,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味精的出現使得垃圾的原材料們煥發出了神奇的美味,中餐的廚師也紛紛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把各種垃圾食材都能做出各種當時的美味!

Advertisements

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我們不該脫離環境去評價味精,在它誕生之初也曾是昂貴的奢侈品好嗎!吃飽了不認大鐵勺的風氣,可不好!

味精其實是天然提取物

味精不是化學合成物。 谷氨酸天然地存在與食物之中,與味精中的谷氨酸並沒有什麼不同。味精中的谷氨酸來源於甘蔗、木薯、玉米、西米,通過發酵法製成。腸對其加以消化、吸收的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同。一旦被消化,人體並不能分別來源於番茄之類食品的谷氨酸與來源與味精的谷氨酸。實際上,近期研究顯示,來自食品或來自味精的谷氨酸對消化系統的運作有重要的作用。

味精到底有害嗎?

根據相關的研究表明,在菜肴或者食品中添加適量的味精是安全的。美國FDA、美國醫學協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等權威部門的評審表示:味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沒有一定的限制,無需擔心其安全性。

對其他各種食物的吸收能力,對人體有一定的滋補作用。因為味精中,96%的谷氨酸能被人體吸收,形成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它還能與血氨結合,形成對機體無害的谷氨醯胺,解除組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氨的毒性作用;又能參與腦蛋白質代謝和糖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起良好的作用,因而對人體健康有益。

味精沒有危害性

既然味精沒有危害性,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對味精進行大量的質疑呢?究其原由可能有以下2點:

(1)可能有一些人對某些學者對味精安全性研究的相關成果大肆的,盲目的進行宣傳,且不斷的放大味精的危害性,因而造成社會對味精的恐慌。

(2)可能是與味精能夠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的食慾有關,因為味精食量過多,可能會使人對其產生依賴性。

雖然味精是安全的,但是在炒菜的過程中也不能過量的添加味精,要適度的使用味精,畢竟味精只是一種調味劑。同時,在炒菜的過程中,要注意味精投放的溫度(適宜度是70-80℃),時間(最好在湯菜出鍋前投放)。所以,「味精雖好,可不要多放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