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得了宮頸糜爛就是宮頸癌前兆,是不是該抓緊治?

宮頸糜爛很常見,只要有性生活經歷的女性,大多在所難免,目前因宮頸糜爛就診的人,占婦科門診的60%以上,而且呈持續增長的趨勢。

一聽到糜爛,病人會本能的緊張,過去也確實認為這是一種病理改變,甚至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發病的高危因素,因此會做微波、冷凍、激光甚至宮頸環形電切等手術。

事實上,早在2008年出版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中,已經取消了「宮頸糜爛」這個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因為醫學發現,宮頸糜爛其實是一種生理性改變,只不過是由於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移,與宮頸管外表的復層鱗狀上皮相比,色澤更鮮紅,看似「糜爛」而得名,但只要沒有不適癥狀,比如白帶過多、外陰瘙癢或下腹墜脹不適等,通常不用治療。

宮頸柱狀上皮外移,和宮頸癌也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宮頸癌好發於宮頸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交界的部位,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的持續性感染,才是引起宮頸癌的元兇。有沒有這個感染,並不能從宮頸糜爛的程度上判斷,有的宮頸很光滑,但照樣是感染陽性的。

如果真的檢查發現宮頸糜爛樣改變,需注意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情況。生理性改變: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多見於青春期、生育年齡婦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或口服避孕藥或妊娠期,由於雌激素作用,使原始鱗-柱狀交界部外移,在排除宮頸癌及宮頸的炎症外,考慮為生理性柱狀上皮異位,一般是不需要處理的。如果是病理性的,又合併HPV感染,宮頸癌的風險才會增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運營人員: 馮玉鵬 MZ014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