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天橋下的臨時停車場改成了環保教育廳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社區環保站計劃

以推廣回收及宣傳環保理念

而其中由香港建築署設計的綠在東區

把貨櫃改裝配合創新設計

美化了原本用作臨時停車場的天橋底下

簡約設計更獲得了環保建築大獎的優異獎

「環保建築不是一種科學技術,而是一種融入我們本身傳統文化的體驗,雖然綠在東區是臨時建築,但它體現了永恆文化價值,令市民在綠色設施中尋回昔日記憶。」

——溫灼均

「當我們接到改造這個環保站的工作的時候,實在覺得是個很大的挑戰。環保站不是垃圾站,我們在改造過程中很重視因地制宜。第一,我們在天橋底下建了一條街道,讓舊區和新區可以連接起來。因為以前這裡是臨時停車場,建造這條街道就可以讓街坊很方便。其次,通過這條街道我們將愛秩序灣公園的綠化帶入了舊區。」

Advertisements

「在我們看來,設計一個可持續建築,除了把沒有用的物品,例如貨櫃或者是建築搭建用的竹再使用之外,我們可以升級它們的用處,例如我們做了很多竹屏風,還有垂直綠化還有我們的貨櫃,用不同的組合方式,把整個綠化環境帶到天橋底。我覺得這是個嶄新的想法。」

「我們把貨櫃拆成不同的部分,每個部分有它不同的用處。例如希望路人經過教育廳的時候能看到裡面的課程,所以我們用了很多玻璃,讓整個建築的側面是開放的。」

「到晚上的時候,它們就變成了燈籠,可以讓路人看得到這個展覽廳,就好像融入竹林的感覺。我希望大家覺得是貨櫃的東西演繹出一個庭院的感覺,把一個大家覺得是很工業的物料提升到具有文化層面上的價值。」

「因為這個建築群位於天橋底,所以取光這件事很重要。我們盡量在北面用落地玻璃,可以盡量取多點自然光。西面我們就用竹來做屏風,做出不同的層次,讓陽光可以慢慢滲透進來。我們的建築物裡面,還有後面有很多回收的設施也是用貨櫃去製作出來的。那些就不是用落地玻璃,而是用鐵閘去圍起這個建築。」

Advertisements

THE END

設計: 溫灼均 導演:李詠倫 攝影:吳建明

編輯:楊雪洋、田拾豆、蒙小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