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式日軍鋼盔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背景

舊日本軍在戰敗投降之前,一共使用過兩款制式鋼盔,分別為90式和98式鋼盔,日文稱九〇式鉄帽和九八式鉄帽。1920年代以前日本軍隊沒有制式鋼盔,在1920年代中期,受到一戰壕壘戰的戰術影響,日軍發現壕壘戰中火炮破片傷害是士兵傷亡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發起了研製國產鋼盔的計劃,在研發過程中參考了法國、英國和德國的鋼盔制式,同時開發了幾十個不同型號的產品,其中也包括了有英國式遮檐和德國式護頸的鋼盔種類,甚至還有在頭頂部有櫻花型裝飾的鋼盔款式。但綜合了成本和性能因素之後,最終選定了後來的簡單外形,在1930年(皇紀2590年)開始正式裝備軍隊,區分為兵器類,命名是鉄兜(九〇式鉄兜)。1932年4月28日陸普第2748號文件正式定名為90式鐵帽,區分在被服類。

Advertisements

該款90式鋼盔採用碳素鋼製作,厚度1mm,全重1公斤,有大小兩種規格,大號高153mm、寬236mm、長280mm、小號高150mm、寬234mm、長268mm,前後左右對稱外形,有良好的被彈曲面,鋼盔下緣稍寬形成一個稍突出的帽檐。在頭頂上部有4個小的氣孔以作通風之用。日本陸軍採用的90式鋼盔前部正中印有日本陸軍的星形徽記(星徽),日本海軍使用的鋼盔在同樣位置印有錨狀標記以示區別。鋼盔內部是採用皮革製作的內層,鋼盔與皮革內層之間是麻布製作的內襯。內襯下聯固定帶,以平打紐式顎紐作為固定。與鋼盔配套的附屬品還包括防止日照過熱的布制鋼盔套(鉄帽覆)和用來插偽裝物的偽裝網(擬裝網)。在佩戴鋼盔時日軍士兵要先將略帽(戰鬥帽)反戴,然後將鋼盔戴上。

Advertisements

90式鋼盔研製的時候是以防炮彈破片的目標研製,且鋼盔採用碳素鋼製作,硬度大而韌性不足,對於步槍直接射擊的防禦效果很不理想,根據日軍使用的調查,上海事變中第9師團使用的300個被擊中的鋼盔樣本,被穿透的有45%。根據事後確認,7.7mm的李恩菲爾特步槍子彈可以在1000米距離貫穿90式鋼盔,這種防禦無疑是極不理想的。於是日軍在32年5月開始研製更有效的98式鋼盔。

藏品

【90式日軍鋼盔 藏拙居藏品】

老彭說故事

打仗的時候大家看到士兵一般都要戴一個鋼盔,這個是為了防止被子彈或者彈片擊中頭部,平時士兵都是戴大檐帽,要不就是訓練時期或者戰鬥空隙戴略帽。鋼盔因為比較重,不到打仗,一般是不會佩戴的,又大又累贅。打仗的時候如果為了舒適,而不佩戴鋼盔,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這個開不得半點玩笑。反過來又說,又有誰願意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呢。

【細節圖 】

我們在日本出版的一些軍事雜誌上,可以看到眾多的帶鋼盔的日軍士兵身影,說明日軍的後勤保障體系還是十分完備的,相反很多抗戰部隊因為物資缺乏,經費緊張,尤其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就嚴重短缺鋼盔,而只能佩戴布帽,而廣大的游擊隊及地方武裝,就是戴一個布帽子都成了奢望,這在作戰時的危險性可想而知,傷亡率肯定大增。

後勤保障跟部隊戰鬥力是有極其緊密的關係的,可以這樣說,充足的物資,是戰鬥勝利的有力基礎,相反,很多事情就變成了未知數,至少指揮員和參加戰鬥人員在沒有保障的體系下是沒有絕對把握打勝仗的。從這個當時的狀態下,我們可以看出,在黨的英明決策下,我們的部隊就是在敵強我弱,敵多我寡的情形下,發揚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打出了軍魂,打出了民族尊嚴。


作者:彭胡灣

收藏品屬作者所有!

未經許可禁止私自將照片用於任何用途!

歡迎提出您的寶貴建議或意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