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塊豆腐卻備受古代名人推崇,豆腐作坊被帶入漢代古墓

豆腐是我國傳統食品之一,它營養豐富,深受男女老幼的喜愛。據清嘉慶元年(1796)出版的汪汲著的《事物原會》說,孔子有不食豆腐的怪毛病。這樣看來,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有了豆腐。此說當然不足為信。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豆腐》中說,制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雖然劉安的《淮南子》一書中沒有製造的記載,甚至連「豆腐」二字或是豆腐的別名「黎祁」或「來其」也沒有,但1960年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的一號漢墓中,卻有豆腐作坊石刻,從而證明豆腐至晚在漢代就有了。漢代雖然已有了豆腐作坊,但因缺少制豆腐的文字記載,從而使人們對豆腐的發明和製作起源眾說紛紜。

古籍中較早提及豆腐是北宋寇宗爽著的《本草衍義》,書中有「生大豆……又可磑為腐,食之」一語。同時期蘇軾所作的詩有「煮豆為乳脂為酥」之句,注中說「謂豆腐也」。南宋陸遊在他的一首詩「拭盤推連展,洗釜煮黎祁」句中,也註明:「蜀人名豆腐曰黎祁」。元朝的虞集曾經寫過一篇《豆腐贊》的文章,其中有「鄉語謂豆腐為來其」。這都說明從宋至元,豆腐已成為人們常吃的副食品。

Advertisements

明代的李時珍對於豆腐的製法,還專門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關於豆腐製法記述最詳細的是《天祿識余》一書,其製法是先將黃豆水浸磨漿,濾去滓子,煮熟后,再點上鹽囟汁或石膏末,去掉過剩水分即成豆腐。豆腐的發明和製造是我國飲食中的一大功績。兩千多年來,我國人民用豆腐製作出風味各異的菜肴已達400餘種,我國製造豆腐的方法還傳入日本等國,從而又大大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現在人們對豆腐這種植物蛋白質是越來越喜歡吃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