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潰瘍演變成胃癌,究竟需要多久?

胃潰瘍到胃癌的故事

孋(li)奶奶的2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在南京做不小的生意。難得回去看看父母,最近一次回老家,看到老媽媽,消瘦了不少,飯量也減了不少,媽媽說,肚子老是脹脹的,不想吃飯。那就帶到醫院看看。

故事需要回放,2年前孋奶奶開始出現過反覆上腹部疼痛,在當地醫院做了個胃鏡,發現胃竇前壁有一個小潰瘍,由於太小,第一次取活檢病理提示陰性病變,出於職業的本能警覺性,敬業的內鏡醫生還是建議孋奶奶再次胃鏡取病理,以排除惡性腫瘤,但孋奶奶考慮潰瘍較小,拒絕了活檢,於是醫生只能給他按照常規開了胃潰瘍三聯療法的藥物,並要求如有反覆應儘快回醫院複診,並注意3個月後複查,一開始孋奶奶按照醫生的囑咐認真的服用藥物,隨後癥狀好轉,於是很快就忘記了複查這件事。

孋奶奶以為胃潰瘍的治療也是這樣,現在沒癥狀了估計也就好了,於是也沒太在意,也就懶得回醫院看了。可過了不到2年,孋奶奶的腹痛又發作了,人也變得消瘦,肚子卻越來越大,急忙到江蘇省中醫院就診,複查胃鏡,發現胃內已經有一處約拇指頭大的潰瘍,這次取了組織活檢,病理提示是胃低分化腺癌。而腹部CT顯示,腫瘤已腹腔廣泛轉移伴大量腹水,錯失良機。

這樣令人惋惜的例子,不在少數,很多人都很不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總覺得自己平時身體一直很好,不會有什麼事的。有人知道有胃潰瘍,不太重視,其實,胃癌的發展,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兩天,甚至一、兩月,就能生長出來的,它是有一個漫長的漸變的過程,從胃糜爛,到胃潰瘍,到癌前期病變,再發展成癌症,到癌症出血、梗阻、穿孔、轉移,有時候切除的胃標本,可以觀察到嚴重的糜爛、胃炎、潰瘍與胃癌同在,只是以前沒有做過胃鏡,我們對胃內情況不了解罷了。部分癌變了,由可治之症,活活拖成了「不治之症」。

胃潰瘍是什麼回事?

正常的胃是由表面的黏膜、中間的肌層及外面的漿膜構成,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胃黏膜局部缺損,深至黏膜肌層,就是我們所謂的胃潰瘍。胃潰瘍現在聽起來似乎很平常,很多人都覺得這是良性的疾病,沒什麼可怕的,但在20多年前,它還是個令人談之色變的疾病,因為缺乏有效可靠的治療藥物,胃潰瘍常常容易發展至出血、穿孔、狹窄等嚴重併發症,嚴重時只能切除部分的胃。近年來,隨著質子泵抑製藥物的開發,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炎、胃潰瘍發病關係的明確,現今標準的內科「三聯療法」(選用1種質子泵抑製劑或者枸櫞酸鉍加2種抗菌葯),已能治癒大部分的消化性潰瘍,並使潰瘍複發的機率大為減少。經過這樣的內科治療,一般的潰瘍病人4-8周就可以好轉。

然而,上面說的只是普通的胃潰瘍,也有一些潰瘍屬於「頑固份子」,就算「三聯療法」也不能拿它奈何。如果經常規治療無明顯效果,在維持治療期癥狀仍複發,甚至發生出血、穿孔等併發症者,稱為「難治性潰瘍」。其中特別頑固、經12周正規內科治療仍不愈,或愈后反覆再發的,就稱之為「頑固性潰瘍」。「頑固」的原因有很多,如病因未去除(焦慮、緊張等精神因素),飲食不節、治療不當或伴胃泌素瘤、幽門梗阻等疾病,但對中老年病人尤其要注意的是癌性潰瘍的可能,因其和一般潰瘍有本質的區別,當作普通潰瘍來治當然是不行的。

胃潰瘍和胃癌究竟有哪些差別?

胃癌和胃潰瘍這兩種發生在胃部的疾病都可以引起胃痛等癥狀,但疾病的性質確實天壤之別。而且很多胃癌在也是以潰瘍的形態呈現,所以,如何區分兩者的差異,對患者的治療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既然我們知道胃的潰瘍有良、惡性之分,那麼一般可以如何區分呢:1.良性潰瘍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整齊;惡性潰瘍外形多不規則。2.良性潰瘍底部多平滑,有白苔或黃白苔覆蓋;惡性潰瘍底部可呈結節狀,凹凸不平,表面污穢。3.消化性潰瘍的X線徵象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前者是診斷本病的可靠依據,而後者的特異性有限。龕影是潰瘍的直接徵象。切線位觀察時,龕影突出於胃或十二指腸腔輪廓之外;正位觀察時,龕影顯示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密度增深影。由於潰瘍周圍組織的炎症和水腫,龕影周圍可出現透亮帶;因潰瘍部位纖維組織增生和收縮,出現粘膜皺襞向潰瘍集中的現象。惡性潰瘍X線鋇餐檢查示龕影位於胃腔之內,邊緣不整,龕影周圍胃壁強直,呈結節狀,向潰瘍聚集的皺襞有融合、中斷現象;內鏡下惡性潰瘍形狀不規則,底凹凸不平,苔污穢,邊緣呈結節狀隆起。4.良性潰瘍周圍粘膜水腫範圍小,突入胃腔不深,形成邊緣光滑而對稱的充盈範圍大。5.良性潰瘍的胃粘膜皺壁放射至潰瘍口部;惡性潰瘍沒有放射狀皺壁,或粘膜皺壁中斷。,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胃鏡下的活組織檢查,病理診斷是金標準。

惡性胃潰瘍的形成

胃潰瘍是良性病變,而胃癌則是惡性腫瘤。二者在臨床表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潰瘍型胃癌」極易造成誤診。如何正確地區分二者,不僅關係到如何選擇治療方法,甚至關係到病人的生命安危。不僅醫生應該掌握區分兩者的本領,就是病人最好也要了解一些有關的知識,以免延誤治療。

潰瘍型胃癌按發生機制一般為:已經發生的胃癌,癌細胞由於生長過於旺盛,腫瘤組織供血供氧跟不上,部分癌細胞被「餓死」而壞死,從而形成潰瘍。

既然胃潰瘍事良性病變,那麼是否胃癌與胃潰瘍是沒有關係的呢?其實不然,有一部分的胃癌,這是是由良性的潰瘍逐漸轉變而來。因長期慢性胃潰瘍致潰瘍邊緣上皮細胞反覆破壞與黏膜修復再生、化生、不典型增生,隨著時間的延長,變成了癌細胞,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潰瘍「惡變」。但這個轉變的時間是不確定的,有孋奶奶的例子可知,這個時間可能是兩年,但其實大量的臨床工作中我們還發現,短到3個月,長至幾十年,均有可能,這是一個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事,不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及對良性潰瘍治療的漠視,很有可能日後會給你顏色看。

胃潰瘍與潰瘍型胃癌的預后也是天壤之別,這點不解釋大家也應該明白,胃潰瘍就算再難治,也還是治得好,而且一般不會危及到生命,往往單純藥物治療即可,實在不行手術胃部分切除。而胃癌卻面目猙獰,來勢洶洶,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根治的時機,在治療方面,部分早期胃癌可在內鏡下,有的需要外科手術及或輔助放化療治療。

惡性胃潰瘍的表現

1.出血、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胃癌在早期的時候就可有出血的癥狀,而在晚期的時候胃癌患者出血量就會變得很大。個別人可在嘔吐物中混雜咖啡色或黯紅色的血液,少量出血時患者往往難以察覺,沒有明顯的癥狀。

少量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通過胃鏡檢查或者糞便隱血試驗發現,也有不少患者是因為常規體檢發現隱血試驗陽性,而追查到出血是來源於胃,從而及早低發現了胃癌。這也體現了常規體檢做糞便隱血試驗的意義之一。

2.短期內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胃癌的癥狀可能表現在明顯的消瘦,因為腫瘤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和人體爭搶營養,患者的體重明顯下降。而像胃潰瘍這樣一般的胃病發作,對食慾、體力、體重無長期的影響,而胃癌則能導致食欲不振,乏力和明顯體重減輕等。

3.食慾減退

胃癌早期患者沒有想吃飯的慾望,明顯的厭食,或是食后飽脹噯氣,厭惡肉食等,是胃癌比較常見的癥狀。

將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顯食慾減退或食欲不振的癥狀,部分患者是因胃蠕動變差後進食過多引起腹脹或腹痛而限制進食的。久而久之,就會體重下降,慢慢的消瘦。

4.「老胃病」出現的疼痛性質規律、改變

很多胃癌患者曾經都是各種各樣的「老胃病」患者,由於以前多次出現上腹部疼痛的癥狀,也是麻痹他們的原因之一。以為老胃病就是一直這樣,就讓它疼,不去檢查,也不重視。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有的胃痛性質和規律發生了改變就需要注意了:比如原來每次都是吃飽疼,晚上睡覺不疼,如果突然出現了晚上睡覺也在持續地疼,這樣的疼痛習慣和規律改變。

因此,長期患有胃病的患者(尤其是40-5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如果近期內上腹部疼痛的性質和規律發生了改變,且經過2~3個月的正規治療后仍無明顯好轉,均應提高警惕,並應儘早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

5.既往無胃病史,持續的腹部不適或疼痛

這些不適癥狀包括胃部悶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且多沒有誘因,口服藥治療效果不好,或者時好時壞,癥狀呈進行性加重的特點。普通胃病往往在發病前有明顯誘因,比如喝酒、吃冷飯、喝冷飲等,如果沒有明顯誘因出現的胃部不適,應該排除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

以上只是臨床規律,只有一定的預測性,因為疾病的情況的多變的,所以並不能作為診斷,最終都需要胃鏡檢查和活檢組織的病理檢測方能確診。這幾個癥狀並非特異性的,如果有這些表現,應想到癌症的可能性,但不要對號入座,自己嚇自己,有些表現不等於就是癌。要正確理解癥狀與疾病診斷的非必然關係,有癥狀是提醒我們要高度重視,最終明確診斷需進一步檢查以明確。

孋奶奶的故事講完了,千萬個奶奶的故事,還在發生,還在延續,從孋奶奶的經歷中,是否應該讀懂點什麼?有病千萬不要硬扛,能自己去看醫生就去看醫生,有困難記得告訴子女,他們也會帶你去看醫生,需要檢查就做檢查,聽醫生的吧,他們在治病方面是專家,比你經驗豐富些。

健康提醒:定期的胃鏡複查,是可以做到早期診斷,以將胃癌扼殺於早期。生活方式的改善對預防胃癌也有重要的作用,規律的飲食、起居,長期的運動鍛煉,避免過於勞累是最重要的,可以保持身體正常的免疫力,對抗各種疾病因素對身體的侵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