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女兒國》成全的愛情憂傷動容直抵人心

(女兒國國王趙麗穎)

網上曾流傳一首倉央嘉措的情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也作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誤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是說,如果動情了,就負了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用這樣一首詩來形容2018賀歲片《西遊記女兒國》中唐僧(馮紹峰)與女兒國國王(趙麗穎)的愛情,是不是再合適不過?

實際上,關於西遊記中的女兒國,在原著作者吳承恩筆下,並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純美浪漫動人,反倒是一塊不堪環顧的污穢之地,而後人出於多種考量,從不同維度對女兒國進行過很有意思的「重塑」,包括據此改編的一些影視劇情節,也是精彩紛呈。最耐人尋味的,無疑當屬唐僧與國王的一段引發過各種爭議的愛戀。

記得是在86版《西遊記》中,唐僧在離開女兒國之時,對女兒國國王道:「若有來生……」貌似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留下無盡意味。什麼叫做若有來生?若有來生又當如何?是能夠兩情相悅愛情永駐嗎?當唐僧上馬準備離開之時,女兒國國王含情脈脈道:「御弟哥哥!」唐僧聽后,沒有回頭,快速駕馬離開,不敢再回應女兒國國王,但那一臉淡然背後,是否內心正潮起潮湧?可以說,這個版本中關於女兒國一段情,並沒有真正展開,也是很多西遊記迷們感覺遺憾的地方,但現在的電影版專註於女兒國一段纏綿純美的愛情,以現代人的眼光與內心打量,卻是特別的悱惻動人。

女兒國,可謂千百年都沒有出現過男人,因而令很多男人時常懷有某種代入感:假如自己去了,是不是可以左擁右抱,盡享艷福?殊不知,結局就是相反,從原著幾句描述便可知那兒其實是一個兇險所在:「若還到第二家,老小眾大,那年小之人,那個肯放過你去!就要與你交合。假如不從,就要害你性命,把你們身上肉,都割了去做香袋兒哩。」看到這裡,還有想入非非的念頭嗎?

(愛別離求不得)

真是陰差陽錯,在電影《西遊記女兒國》中,唐僧師徒同樣是誤入其中,雖然也有過性命之憂,卻也因為情到深處,不但保住性命,還留下一段別樣情根,這是何等大膽的想象!她絕非唐僧師徒喝下子母河水居然懷孕成為一大笑點那麼簡單,而是更符合當下觀眾的情感訴求與張揚表達,也是影片最大亮點之一。

影片中,純美愛情中不乏一種憂傷情緒,這種情緒是唐僧與國王站在各自立場上的困境所致,一個是去西天取經的高僧,一個是掌管一國的國王,前者戒律大過命,後者最是排斥男人,卻都不經意地愛上對方,這是兩個靈魂深處的寂寞相擁,還是源於原始的生理慾望?從二人的情感萌發到堅定執念,用純美解釋這樣一段「不倫」之戀,是不是很有道理?在情與性的融會之中,唐僧與國王的愛結果最終必然遺憾,但過程卻是如此令人感到溫情肆意。同時,這樣耐品的情節,也彰顯了愛的力量,她可以改變對方身上的負能量,並正向相對,成就美好。相信這也是更多觀眾中的青年男女所推崇並寄望著的。當下的愛情,很大程度上被貼上物質標籤,相較於唐僧與國王的純粹愛戀,是不是更有觸動內心自省靈魂的必要?

(強大陣容出演)

值得一說的,還是影片對唐僧與國王愛情的結局,這裡不妨說說二人並未生情之前對於「情為何物」的木然之態,電影開頭徒弟曾問唐僧,情愛若隨緣隨到他頭上可怎好,唐僧表示要翻翻經書,這個回答很是有趣,經書上的答案多是似是而非,唐僧真能找到答案嗎?而只需要生理排解的國王,與唐僧對情感的看法幾乎一致,畢竟都沒有體驗過心靈交融這種深層次情感的東西,更無與誰共鳴的經歷與體驗,直到二人有了相互碰撞併產生火花找到答案。

只可惜,經歷了苦海尋愛直到盡頭感覺彼此難以割捨對方,面對一扇離別之門,卻是那般惆悵與無奈。這個時候,國王突然發現,在得到與失去之間,才是最能以決斷的選擇。當她更真切地看到唐僧即便擁有她的愛,還是表現得不那麼快樂后,她總算明白一個道理:愛他,就成全他,而成全他,就必須放手,讓他離開。而唐僧的使命當然不是留在女兒國,他需要理解愛一個人與愛眾生有何種內在邏輯,他不得不重披袈裟真正走出他眷念過的女兒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面對愛情與事業只能選一的困境,唐僧必然選擇事業,但愛情,無疑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西遊生情,勇敢去愛)

應該為電影點贊的,是這樣一個因情殤而略顯沉重的主題,採用了豐富的喜劇元素來緩解觀眾心理,並拓寬了欣賞角度。這與曾經的舊版女兒國情節有很大不同,如果說那時的版本帶有搞笑與爆笑的意味,那麼現在的電影版,卻是在喜劇色彩表現充盈其間,帶著強烈的當下語境與現實逼真感,這也是能引發觀眾更強烈共鳴的原因之一。想必能討喜觀眾的,還有影片中令人發笑的段子,有光怪陸離的奇幻美景、有目不暇接的特效,再加上這些經典的角色,經典的故事,再由人氣演員出演,這個情人節的影院,是不是因該片的出彩更加備受期待?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