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是深入骨髓的慢性病

​​

卑微是深入骨髓的慢性病。

是否一段時間,你怎麼也開心不起來,似乎覺得生活里處處壓抑,走到哪裡都放不開,看著別人盡情地說笑,自己卻想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一個人靜一靜。

你的這種卑微病,時常發作,特別是在你脆弱的時候,它經常來騷擾你,讓你感到情緒低落,失魂落魄。

有時候,別人無意間說的話,聊的天,你總感覺他們在說你,你覺得自己很是敏感多疑,雖然知道這樣不好,可依然改不了卑微情結。

如果可能,你盡量避免出去交際,如果可以,更願意窩在家裡,一個人看看書,電腦硬碟里下滿了電影、電視劇,幻想著如果可以不用上班,那就窩在被子里玩玩手機,那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

可我們卻不能活成任性的樣子。

可當我讀完《挪威的森林》,我卻對這種任性,多了一層包容。

喜歡上了其中一句話:「哪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是啊!誰不願意熱鬧,只是敏感的你,害怕熱鬧后依舊擺脫不了的孤獨。

自己掏心窩的對他人好,結果卻換來別人理所當然的態度,自己以為終於找到一個願意聽自己訴說情緒的人,事實不過是別人早已心不在焉,只是不忍讓你傷心罷了。

卑微有時候,會讓自己感覺到一無是處,會慢慢腐蝕掉自己的自信心,卑微如同慢性病,時常發作,在不經意間,感覺失去靈魂一樣,渾渾噩噩。

記得大學同學聚會。

大家好久不見,相見格外親切。

大家聊工作,聊家庭,聊孩子,最後又回到了房子、車子。

小萍說:「我畢業了就一直在家做全職太太,丈夫對我們挺好,自己錢是不愁花,這個月準備去馬爾地夫去旅遊。

她意猶未盡,說起自己在哪裡淘的明包,哪裡買的衣服便宜,自己又準備報一個瑜伽班。

她的生活就像是活在電視劇一樣美好。。

聽到這裡,有幾個同學明顯神色暗淡了許多,小麗說:「我哪裡有你小日子過的滋潤,我上完班,回家還要帶孩子,孩子一晚醒好幾次,自己覺也睡不好,你看,不到30歲,感覺都像36、7歲的人了。

小王也插嘴:「我們沒你這麼好命哦!

一旁的我,聽著他們的聊天,眼睛透過窗外,溫暖而又哀傷,遠處的燈光,模糊了視線,匯聚成一點。

我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種種辛酸,往事歷歷在目,想到傷心處,在對比別人過的日子,感覺自己的人生真是糟糕透了。

曾經的我以為,隨著年紀的長大,自己會越來越強大。

可是慢慢的我發現,卑微情結像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我不經意間,流淌進我的血液里,我時常流露出一副厭世的表情,別人不經意的話語對我來說卻像是一顆重磅炸彈,別人漫不經心的聊天,對我來說卻像是針芒。

卑微源於內心的恐懼,來自幼小時缺乏的愛

原生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兒童時期,如果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愛和鼓勵,即使孩子長大成人,他依舊會感到孤獨與悶悶不樂。

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人的心理源動力是內心的控制慾望。當由於身心缺陷和環境的阻礙無法實現時,就會轉化成自卑感,從而積極地尋求補償,這是人有動力去實現自我的根本原因。童年期大量沒有實現的慾望,壓抑到成年以後就伺機成為瘋狂追求的動力。積極的就會實現個人成就,消極的可能就變成破壞性的力量,而這一切歸根到底是源自於自卑。

既然卑微情結如同皮膚潰瘍一樣會腐蝕掉我們健康的身體,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克服卑微情結呢?

讀書,多讀書,讀經典,我個人感覺閱讀的廣度決定思維的高度,思維的格局決定一個人走多遠。畢竟人的經歷需要時間,在實踐中反思后才可獲知,而讀書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提升自己氣質的最好方法,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化」。

多和人交流,我認為所謂的交流,一定是交心的溝通。何謂交心,就是對味,有時候,當你陷入自己絕望的境地,考試失敗,求職被拒,遭遇詐騙,身患疾病等,往往會封閉自己,不願尋求別人幫助。和生活里比你強的人多溝通,你經歷的他們也經歷過,別人一兩句切中肯綮的話語,往往能夠指點迷津,撥開雲霧。

做自己擅長的事,並且在行動中積累自信,我們在陌生的環境,在陌生人群中,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當我們熟悉過後,就可以表現得不那麼拘謹。這就需要我們,堅持自己的喜好,讓自信的光芒由內而外。

卑微情結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長期陷入其中,而不去改變,讓我們勇敢的和卑微說再見,讓陽光和細雨走進我們的心田。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