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養生作用及注意事項

灸法能疏通經絡、調和營衛、補益氣血、調和陰陽、協調臟腑,從而達到預防、強身、抗衰老和治療的目的。

(一)溫通經脈行氣血

《靈樞·本藏篇》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營陰陽、溺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運行循經脈流行,方可營運周身,濡養機體,而灸法其性溫熱,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運行。恰如《素向·刺節真邪論》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血運行具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則以溫熱通經脈而行血氣。

(二)培補元氣,預防疾病

灸法有強壯元陽、防治疾病的作用,《扁鵲心書》曰:「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為辛溫陌熱之葯,以火助之,兩陽相得,可補陽壯陽,其元充足,則人體健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知艾灸有培補元氣,預防疾病之作用。

(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針灸資生經》中云:「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腎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濡養全身,還可達到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功效。

(四)升舉陽氣,密固膚表

《素問·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氣虛而下陷,則皮毛不任風寒,清陽不得上舉,因而衛陽不固,腠理疏鬆。常施灸法,可以升舉陽氣、密固肌表、抵禦外邪、調和營衛,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禁忌

一、針灸的禁忌

1.禁灸部位:心臟虛里處、大血管處、皮薄肌少筋肉積聚部位、妊娠期婦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頭、陰部不可灸,顏面部不宜化膿灸,關節活動處不能瘢痕灸。

2.禁灸病症:無論外感或陰虛內熱證,凡脈象數疾者禁灸;高熱、抽搐或極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二、針灸的注意事項

1.施術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應對病人說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懼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須先徵得病人同意,應處理好灸瘡,防止感染。

2.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證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過多,熱力應充足,火力宜均勻,切勿亂灸暴灸。

3.灸治中,出現暈灸者罕見。若一旦發生暈灸,則應按暈針處理方法而行急救。

4.施灸過程中,應防止艾火燒著衣物、被褥等。施灸完畢,必須將艾條或艾炷媳滅,以防發生火災。對於昏迷、反應遲純或局部感覺消失的病人,應注意勿灸過量,避免燒燙傷。

暈針的處理及預防

一、處理

立即停止針刺,將已刺入的針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鬆開衣帶,安靜休息片刻,給飲溫開水后,輕者即可恢復。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溫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一般即可蘇醒。必要時,也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二、預防

初次接受針刺治療和精神緊張者,應事先做好解釋工作;醫生在針刺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盡量採取舒適持久的體位,如卧位進行針刺;取穴不宜過多,手法不宜過重;飢餓、勞累者宜先進食、休息,在情緒安定、精神放鬆、身體舒展后再行針刺。在行針和留針的過程中,一旦出現面色蒼白、神疲、胸悶、噁心等暈針先兆時,應及早採取以上處理措施。

關注中公醫考小胖墩(gxysks)更多考點資訊,盡在中公醫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