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搭橋技術

佟小光

在以往的概念里,處理顱內動脈瘤的技術無非就是介入栓塞、開顱夾閉及bypass孤立;但隨著經驗的積累,尤其是參考國內外很多文獻后,發現血流改變可以縮小動脈瘤,甚至可以讓動脈瘤消失。這是一個我們連續隨訪兩年的病例,提高了我們對動脈瘤治療的認識,在以後很多的動脈瘤處理過程中獲益非淺。

這是一位32歲的青年女性,主要的臨床表現就是劇烈頭痛,持續性加重,休息數天後可以緩解;一次頭部劇痛后,到當地醫院行CT及CTA檢查,發現特殊形態動脈瘤,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圖1)。患者因為頭痛影響日常生活及勞動,輾轉多地未能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

1

來到我院后,首先通過腦血管造影發現患者主要是雙側頸內動脈纖細,前循環血流來自后交通動脈,整個后交通動脈和大腦後動脈P2膨脹成分葉狀,形態複雜(圖2)。

Advertisements

2

做個頭部MR血流灌注(MR-P):無明顯缺血表現(圖3);

3

說明后循環向前循環的代償供血充足,如果動脈瘤治療過程中影響血流,必然會出現腦缺血,影響患者神經系統功能;患者是32歲的青年女性,未破裂動脈瘤,一旦出現意外,患者及家屬是難以承受的;家屬經過慎重考慮,尤其是患者頻繁的劇烈頭痛,最後還是選擇了手術治療。

治療方案從最安全的角度考慮只有一個:改變患者整體的腦血流狀態,減少后循環向前循環的供血,從而降低顱內動脈瘤內的壓力,讓動脈瘤逐漸地縮小;所以,關鍵是做一個可靠的頸外動脈-橈動脈-M2的高流量bypass(ECA-RA-M2 Bypass);

問題的關鍵:如果不直接處理動脈瘤,后交通持續向前循環供血,與bypass血流對沖,是否會影響bypass的成功率?(圖4);

Advertisements

4

術前MR-P的腦血流評估: 前循環由后循環代償獲得的血流充足,沒有低灌注,有什麼科學的方法可以幫助判斷Bypass后血流對沖的結果嗎?術中多普勒是否可以幫忙?我們當時什麼都沒有,只是憑經驗。所以,此類手術必須有一定的經驗,把握好ECA-RA-MCA Bypass手術的各個細節,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

手術切口如圖(圖5),手術還是首先探查一下動脈瘤,看是否有機會沿著動脈瘤分離清楚、塑形夾閉。

5

術中發現:動脈瘤呈分葉狀,上面有很多凸起,薄弱處可以看到急速的血流;直接夾閉很難保證前循環的供血(圖6);

6

放棄動脈瘤塑形夾閉的可能后,只有直接bypass的選擇了。

在頸外動脈-橈動脈-M2 Bypass的各個環節中,橈動脈的分離、分支結紮、沖洗等必需非常輕柔,所有的動脈夾持等操作都在血管壁的外膜上,減少橈動脈的痙攣發生;沖洗用罌粟鹼+肝素鹽水沖洗,保持37度左右的溫度;一旦出現痙攣,即使處理得當,也會影響血流;尤其是對於準備做對沖血流的bypass時,如果橋血管痙攣,很容易出現橈動脈內血栓,導致手術失敗。所以,輕柔的動脈外膜操作,早期的溫罌粟鹼鹽水浸泡,預防橋痙攣(圖7);

7

根據自己的經驗:罌粟鹼讓痙攣動脈緩解的效果不敢說,但早期罌粟鹼鹽水浸泡,可以減輕和防止痙攣的效果是肯定的。有關吻合及手術細節不再贅述,在隨後的腦血管搭橋技術講座中與大家分享。

吻合成功后術中ICG造影,發現血流通暢(圖8);未做進一步的處理;整個手術過程只是探查了一下動脈瘤,做了一個ECA-RA-M2 Bypass。

8

術后一周患者無任何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約術后第二周出院(圖9);

9

CTA:Bypass通暢,有局部血管痙攣,但很輕;動脈瘤形態同術前,變化不大(圖10)。

10

術後半年複查:患者頭痛明顯減輕,只是偶爾輕度頭痛;CTA:動脈瘤分葉明顯減少,Bypass血管很通暢(圖11);

11

術后一年複查:患者傷口癒合很好,頭痛幾乎消失;CTA:橋血管通暢;動脈瘤形態同術後半年(圖12);

12

術后一年半複查:患者癥狀消失,正常生活、勞動(圖13);

13

CTA:橋血管明顯增粗,類似於正常的頸內動脈;動脈瘤有所縮小,但動脈瘤形態同術後半年複查結果(圖14)

14

術后兩年複查:患者癥狀消失,傷口愈后良好(圖15);

15

CTA:前後循環分離,動脈里明顯縮小,凸起消失(圖16、17);

16

17

通過該病例總結出:代償血流上出現的動脈瘤,直接處理很困難;一旦影響代償血流,必然出現併發症;如果改變血流方向,對沖的血流可以讓動脈瘤消失。但bypass的技術一定要有一定的積累,否則很容易手術失敗。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