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聲音」鄉村振興亟須做實「文化裡子」

農民日報記者 李朝民

鄉村振興亟須做實「文化裡子」

——訪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

「農村不一定需要繁華,但一定需要文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表示,「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億萬農民充滿了憧憬。振興鄉村,需要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綜合解決方案。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繁榮農村文化,要做實『文化裡子』。」

我國農村中有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許多美好甚至神聖的價值是可以超越歷史的。如何充分挖掘這些價值,讓其最大限度地融入鄉村振興的偉業中,使之在新時代的文明框架里再吐「芳華」?為此,李成貴提出6點建議,即保護古村落、建設新村莊、培育新農民、重塑鄉賢文化、滌盪醜陋風氣、尊重農民主體地位。

「古村落蘊涵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哲理。它體現著民族的文化底蘊,是農耕文明的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存檔,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魅力。」李成貴說,「我們須帶著敬畏之心加以規劃保護,讓它成為文化遺產而傳承萬世,慰藉子孫後代的鄉愁。」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城鎮化狂飆突進,一些地方出現村莊空心化現象,「外面像個村,進去不是村,老屋沒人住,院荒雜草生」,缺乏人氣和生機。「農村文化發生了斷裂甚至退行,與城市的繁華激蕩形成了鮮明對比。一些村莊人丁凋零,族群關係和文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鄉村振興自然也無法有效實現。」李成貴建議,在保護好古村落的同時,有必要科學規劃撤村並點工作,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李成貴說,振興鄉村需要啟民智、修民德、端民行,消除農民身上的消極和落後因素;培訓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幫助農民融入現代技術市場體系,讓農民共享新時代榮光。這中間,要特別弘揚農民的傳統美德。農民質樸無華,厚重篤實,千百年來,他們像牛一樣勤勞,像土地一樣敦厚,一代一代生生不息,這些無疑都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厚重而珍貴的品質,是我們這個紛擾現代社會的稀缺資源。

「需要特彆強調的就是重塑鄉賢文化。鄉賢文化曾經是農村靚麗的文化風景,在漫長的農耕文明中,鄉賢是農村德治的關鍵主體。遺憾的是,鄉賢文化至今只有餘韻遺緒,而遠非常態。重建鄉賢文化,今日已經提上了日程。」李成貴說,各位政協委員如果是農村出生的,建議退職以後歸田,回家做社會主義新鄉賢,所謂進則天下退則田園嘛,把人生積澱的經驗、智慧、資源奉還故土,帶領鄉親發展。

「同時,還應滌盪醜陋風氣。」李成貴舉例說,現在,農村中賭博現象蔓延,一些農村「四個月種田,二個月過年,六個月耍錢」,過年也是「耍錢」。一些農村嫁閨女要高價彩禮,比如有些農村彩禮要「萬紫千紅」(紫色5元的1萬張,紅色百元的一千張,就是15萬元),或者要3斤重的百元鈔票(大約12萬元),這是很壞的風氣。一些農村,黑惡勢力為非作歹。諸如此類的醜惡現象,必須遏制清除。

「在農村文化建構中,外來客體的判斷是不能代替當事主體的自我選擇的,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活農村的內部力量,引導和激勵農民釋放文化正能量。」李成貴分析說,「要讓農民從看不見到出現,從出現到給意見,從給意見到有主見,從有主見到理性地集體化文化建構行動。」

「新時代,我們需要以理性的態度,帶著進步的眼光,來看待審視農村傳統文化,需要承認時代的變化,明確其在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為主體的文明形態中農村文化的合理存在方式,不可偏狹保守,更不能暴殄天物。」李成貴表示,「我們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運營人員: 靳美晨 MZ018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