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頭痛的5個小兒疾病,中醫有解!

過敏、久咳不愈、沒胃口、尿床……這些常見的小兒毛病老是讓爸媽頭痛,小兒科診間往往充斥著孩童的尖叫、嚎哭聲,除了恐懼打針外,壓舌棒、聽診器,甚至是醫生的白袍,都成為讓孩子抓狂的原因。

然而,中醫兒科經常一片祥和,因為小孩知道「這裡不會打針」,所以願意乖乖看病。家長發現,孩子看中醫時不但配合度比較高,而且像是過敏、久咳不愈、腸胃不適等病症,中醫的治療多半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醫兒科素有歷史,且單獨列為一科。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內已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規定學生須學習五年並考試及格后才能當兒科醫師。

中西醫兒科各擅勝場,究竟哪些疾病該看西醫?又有哪些病症看中醫更適合?

急重症、器質性病變應先尋求西醫,緩解期、慢性病、調養預防看中醫效果好。

陳萍和提醒家長,如果小孩得了中耳炎、鼻竇炎,應該先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以免延誤治療、影響聽力。

凡是器質性的病變,例如心臟病等可能需要動手術的疾病,也應該先尋求西醫治療;如果是功能性、檢查看不到病變的疾病,例如酸痛、暈眩等,則可以看中醫。

此外,急重症發作、小孩精神體力都很差時,建議先看西醫並做相關檢查,例如過敏嚴重發作時可先採西醫治療;後續進入緩解期后再由中醫調理、保養,預防疾病複發。

以下五大類兒童常見疾病,是中醫最擅長處理、治療效果也最好的。

1、感冒、久咳不愈、氣喘、過敏、呼吸道疾病

小孩感冒、發燒可以看中醫。陳萍和表示,中藥退燒效果好、速度快,重視患者的主觀感覺,不同於西醫以體溫數據為主。

有時候患者的感受和數據並不一致。例如低燒不退,雖然體溫正常,但小孩卻還是不舒服;又或者有些小孩的體溫已經超過攝氏39度卻仍畏寒。

另外,很多小孩感冒痊癒了,但還是不時會咳嗽,繼續吃西藥也無法止咳,這時西醫通常會懷疑是哮喘、鼻涕倒流,然而中醫卻認為感冒好了身體卻還沒好。感冒后久咳不愈,改服中藥治療的效果很好,而且在調養過體質以後,可以減少小孩日後感冒的次數;即使感冒了,癥狀會變得比較輕,康復的速度也比較快。

在中醫看來,有些感冒藥會帶來比較明顯的副作用,例如抗組織胺可能會影響水分的代謝。

常見的疾病還有氣喘、過敏。任教於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后中醫學系、兼具中西醫師資格的黃秋勇表示,氣喘急症發作時,使用西藥效果好、速度快,後續則可由中醫調理體質,通常一次療程(兩個月)后即可看到效果,如果飲食能夠配合,改善程度會更大。「除了服藥,平常也要把身體養好,冰冷、油炸、垃圾食物、太寒或太熱性的水果都要避免,」他叮嚀。

過敏的孩子不妨多運動、游泳,讓身體比較能適應寒熱的變化,不要當溫室里的花朵。每當換季、過敏容易發作時,最好採取洋蔥式、由薄衣到厚衣一層層的穿著,否則受風寒會傷肺。

2、沒胃口、脹氣、便秘、消化道疾病:

許多家長煩惱孩子沒食慾、胃口不好、食量小,申一中表示,有些小孩其實是因為脹氣或便秘,才導致沒胃口、吃不下,這時只要服中藥排除消化道的毛病,孩子自然就會吃飯了。

有些孩子的確是因為脾胃問題才吃不下飯。申一中說,食量小的孩子可能是消化能力(胃)不好,至於吃很多卻偏偏長不胖、身材瘦小的孩子,則可能是吸收能力(脾)不好,這時會開四君子湯或山楂、麥芽等藥方來健脾胃。

另外,有些小孩則是因為飲食習慣不良,偏食、愛吃零食,正餐才會吃不下,這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帶孩子就醫,或吃可以開胃的中藥,而應該矯正錯誤的飲食習慣,別再放任小孩吃零食。

3、發育、轉骨、月經失調、青春痘等青春期問題

女生10~16歲、男生12~18歲是青春期,不少家長會帶孩子到中醫門診希望「轉骨」,讓孩子發育好、長得高,不過中醫師表示,影響身高最主要的因子還是在於「基因」,說穿了,「轉骨」就是在遺傳之下盡量給予適當的養分,幫助孩子有較好的發育條件。

申一中提醒,「轉骨」除了長高以外,更重要的其實是體質的調理,例如容易感冒、過敏的孩子,更應該好好把握青春期打好底子;青春期時,身體系統都在成熟化,免疫系統和各項功能都漸漸健全,「好好調養,過敏是有可能大幅改善甚至根治的。」

女生如果經期失調也可以透過中藥來調整。不過月經來潮的頭半年,經期本來就比較不規則,除非有很嚴重的不適,否則還不需要急著調,家長不必過度緊張。

至於青春痘,這不只是皮膚的問題,跟壓力、內熱都可能有關係,服中藥調理的效果會比只往臉上塗抹藥膏來得好。

4、尿床

如果孩子超過六歲還會尿床,中西醫師黃秋勇建議先看西醫以確定有無器質病變(例如先天性泌尿道異常、脊柱裂等等)。他表示,孩子尿床的原因很多,或許是如廁訓練不夠,也有可能是濕熱、虛寒等體質,甚或心理因素造成。

另外,以中醫觀點來說,腎和生長發育有關,超過六歲還尿床的孩子有可能是腎氣比較虛,所以發育才會比同齡小孩慢一些。申一中就見過小學三、四年級、甚至念國中卻還會尿床的案例,若已排除器質病變,中醫可從調理體質的方向治療。

在中醫理論里,恐懼會傷腎,如果孩子心裡有害怕的事,也有可能會導致尿床。

陳萍和則見過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尿床的案例。他表示,有些小孩本來已經不會尿床,但卻在服用退燒藥后又開始尿床,可能是因為藥物副作用讓身體水分控制不良,經中醫調理后即可恢復正常。

5、情緒緊張、失眠、拉肚子

不少小孩容易緊張,甚至一緊張就睡不好、拉肚子。由於情緒緊張、肝氣鬱結會影響脾胃功能,因此中醫會從疏肝解郁著手,同時佐以健脾胃藥方。

申一中說,雙管齊下調養后,也許小孩在考試前還是會緊張,但至少脾胃強健之後就不會拉肚子了,把情緒起伏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帶小孩看中醫前該準備哪些信息?

帶小孩看中醫,父母應該要扮演「觀察者」的角色,多留心孩子身體的變化、 仔細描述癥狀,對中醫師的診斷會更有幫助。

你應該觀察:

1.痰、鼻涕的顏色與量,是否出現痰鳴、打呼、打噴嚏?

2.咳嗽頻率與好發時間。在中醫看來,白天咳嗽和夜咳不一樣。

3.是否發燒?

4.大小便的頻率、量、軟硬,是否有便秘等。大小便會反應消化系統

的變化。

5.是否脹氣、肚子痛?

6.食慾、活力是否產生變化?

7.出汗、發熱狀況,以及睡覺是否會踢被?

只要不是太粗心的父母,其實這些信息都不難準備,但根據實際看診經驗,這些問題,有八成以上的家長都回答不出來。

這就是考驗中醫師「望、聞、問、切」功力的時刻了。「小兒科醫師的眼睛要銳利一點,」中西醫師看診時會觀察小孩子的活力、跟他們打打招呼、握握手,藉此感覺孩子的手心是否發熱,也會看看孩子的舌頭顏色等等。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就盡量讓他自己描述癥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說,中醫不打針,所以小孩對中醫的抗拒心比較沒那麼強,也比較願意和醫生聊天;像他就碰過有個小孩一直說單邊臉頰痛,媽媽不相信,但他根據這個描述去診察,發現孩子可能是得了鼻竇炎才會單邊臉頰疼痛,並不是騙人。

小孩不肯吃中藥怎麼辦?

一般人對中藥的印象就是黑黑的、苦苦的,直覺認為小孩子一定不喜歡吃,其實並非所有中藥都難以入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舉例說,調理過敏體質的「玉屏風散」含黃耆、白朮、防風,吃起來甜甜的,小孩子通常都願意吃。

碰到一些比較苦的藥方,如果小孩抗拒不吃,中醫師提醒家長千萬不要硬灌,可以摻一點點糖水或蜂蜜,或者是讓孩子吃完葯后立刻含小塊的山楂片去除苦味。

如果小孩年紀太小,還不會自己吃藥怎麼辦?中華民國中醫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姿里表示,若是還在哺乳期的嬰兒,媽媽可以先在乳頭處抹一點藥粉,讓寶寶逐漸習慣中藥的味道后再喂,也可以用手指沾藥粉塗在寶寶的牙齦,讓他慢慢吃下去。

對於大孩子,鼓勵的方式也很有效,中西醫師黃秋勇建議家長不妨在孩子吃完中藥后稱讚他、幫他拍拍手,或是當孩子連續好幾次都有乖乖吃藥時,可以給他一點獎賞。

陳萍和診間里會張貼小朋友畫的圖,每次看診時他會問孩子有沒有聽話吃藥,如果沒有,就要把畫取下來。他笑說,這招對小孩特別有效,很多小孩為了讓自己的圖畫能一直掛在醫院裡,都會努力配合醫囑。

更多母嬰知識可關注微信公眾號:荷花親子

也可關注微博互動:荷花親子官微

你可能會喜歡